三个维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个维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核心标志、核心要素、形成规律以及实现路径等重要问题,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三个维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在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2024年5月24日,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福州开幕。图为当日峰会现场体验区的超仿生人形机器人“小柒”在向观众致意。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摄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发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机发明和电气应用,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突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肇始于划时代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由此从农业社会递次步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时代。从历史经验看,历次产业革命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基础,二是有相应的新生产工具出现,三是形成大量新的投资热点和就业岗位,四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并形成新的规模化经济效应,五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新的重要变革。这些要素,目前都在加快积累和成熟中。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和应用为重要标志,以包括算力、算法、网络通信在内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和核心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具有多领域技术群体突破、交叉融合以及技术迭代加快、创新周期缩短等特征。伴随群体性技术的整体性突破,势必引起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给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进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通过“技术—要素—产业”链条传导,最终形成新的生产力质态。

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中,引起它们变化,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作用日益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分析框架,同时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劳动者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创新型人才、战略型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劳动者,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就是一句空话。从劳动资料看,由颠覆性技术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往往是新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更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工具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劳动对象看,数字资源、虚拟空间、生物基因、微观粒子等都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大大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源头创新、跨界融合、多点突破的新趋势,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新技术赋能和催化下,实现优化组合和更高效率的配置,进而为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必要条件。

从实践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并大力推动生产力迭代发展和质的跃升。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技术新突破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要素新组合方面,在我国,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土地、管理等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日益实现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特别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极大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在产业新形态方面,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具有时代标志和时代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熟。在培育新型劳动者方面,我们致力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优化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打造全球人才高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相关内容详见黄汉权2024年第11期《求是》《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策划:郭斐然 审核:吴强 监制:王兆斌)

(0)
上一篇 2024 年 6 月 11 日 下午3:48
下一篇 2024 年 6 月 11 日 下午4: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