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 “超级黄金周” 的消费余热尚未完全褪去, 被誉为“史上最早启动”的这一届双11大促已提前叩响市场大门——10月9日,多家电商平台同步启动大促活动,较往年启动时间显著提前。这场“比往年更早到的狂欢”能否掀起消费热度?消费者是“热情进入”还是“冷眼旁观”?一系列数据给出了初步答案。
最新发布的《双11首购消费调研问卷》结果显示,近八成消费者已投身这场大促,超过七成(73.69%)的下单用户在京东完成了今年双11的第1单。
央视市场研究(CTR) 星汉移动用户分析系统数据显示,10月9日至10日,京东APP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47.6%,增速位居行业首位。
京东数据显示,诸多品类实现销售爆发,其中家电、手机、数码、电脑等带电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
最早双11场子热了:八成消费者已积极参与 超七成在京东完成了今年双11第一单
为抢占“双十一”的流量高地,活动开始的日期不断提前,从 2023 年的 10 月 底,到 2024 年的 10 月中,再到今年 10 月 9 日京东和抖音一同开启了“双十一”活动,电商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最早双11开场,市场反馈如何?最新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场子已经热起来了!
10月13日最新发布的《双11首购消费调研》结果显示,8成消费者首周已在参与双11,其中55.22%的消费者已完成双11首单购买,用实际行动为大促“投票”;26.32%的消费者已“将心仪商品加入购物车,马上下单”。
已完成首单购买的消费者中,超过七成的用户选择在京东完成第一笔订单,具体比例高达73.69%(相当于每10个下单用户中,就有7个把今年双11第一单献给了京东),紧随其后的是,抖音电商(10.81%)、淘宝/天猫(7.05%)、拼多多(3.33%)、小红书(2.32%)、快手电商(1.62%)、唯品会(0.68%),美团及其他平台占比均为0.25%。事实证明,在现货发货、价格优惠、规则简化与价保政策等综合因素的推动下,面对比往年更早启动的双11,消费者用行动快速地反馈了热情。
从行业侧数据来看,今年双11开启首周内,用户活跃度与成交表现同步增长显著。央视市场研究(CTR)的监测数据显示,自10月9日双11大促启动后,各大电商平台日活跃用户(DAU)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京东的增长表现最为突出,其日活跃用户较去年同期更是大幅提升47.6%,高居行业第一。同时,双11开启首日,京东新装激活用户数接近200万,创下近期峰值,反映出大促对消费拉新的强劲能力。
与此同时,京东14日发布的首波战报数据也展现了消费者热情的高涨,在“现货开卖”模式的推动下,京东双11截至14日,带电品类(涵盖家电、手机、数码、电脑等)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独家定制商品成交额更是同比增长超10倍。
总的来看,虽然今年双11较往年开启更早,但无论从成交表现还是用户活跃度看,消费者的热情已经被点燃,京东在这场超长双11的首发赢得了消费者信任。
超7成消费者认可双11提前开始,现货发货成促使开售即下单的TOP1动因
历经多轮双11,消费者对各种促销机制已愈发熟悉,也逐渐形成了更理性、更高效的购物习惯。而面对今年双11的“提前开场”,消费者不但接受了时间节奏的变化,也展现出了更明确的消费规划。
调研数据显示,大促的开启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51.27%的消费者表示“被大促刺激了购物欲,因为有给力的价格”,24.94%的消费者承认“大促氛围就激发了购物欲”。同时,73.18%的用户认可“双11提前开始、持续时间更长”的安排,其中41.67%认为“时间更长,可以更从容,不慌不忙慢慢选”,31.51%表示“提前开始,早早买完,早早享受”。
而直接促使消费者在大促启动初期便果断下单的主要原因,在于平台所提供的“确定性体验”——“现货发货”、”价格竞争力”、“规则简化”和“价保政策”等因素,共同构成了用户放心购买的信任基础,成为不少用户在大促刚开始就做出下单决策的主要动因。调研显示,53.01%的消费者之所以在大促一开启就下单,是因为“需要的商品是现货,现在买了立刻就能用到或收到”;近半数消费者表示,“当前优惠价格已到位,担心后期缺货或涨价”;同时,45.09%的消费者认为,“平台规则简单、官方直降、不用凑单”,让他们更愿意早买一步。此外,对平台价保机制的信任也成为重要推力——42%的消费者表示,正因“相信价格稳定、服务可靠”,才选择大促一开启即完成下单。
这种对确定性的看重,也体现在平台选择的维度上。在选择购物平台时,消费者的核心考量因素则集中在四大维度:给力的价格和促销力度(44.54%)、产品正品保障(41.95%)、物流配送快(41.87%)、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40.12%)。
综合来看,今年双11能够“开局即热”,关键在于平台提供的“确定性体验”精准契合了理性消费时代用户的核心诉求——现货发货保障了即时获得感,价格竞争力提供了实在优惠,简化规则降低了决策成本,价保服务消除了后顾之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用户放心购买、愿意提前下单的信任基础,推动大促场子热起来。
超6成消费者最期待有诚意的价格 今年双11 消费者预算与购买时机上更加灵活
在双11首周热度高涨的背后,消费者对促销的期待愈发清晰。面对这场开启更早、时长更长的双11,他们不再被节奏牵着走,而是回归价格和体验的核心判断。
调研结果显示,61.85% 的用户表示,今年对双11 最看重“便宜且有诚意的价格”,仅有8.39%消费者表示更关注大促的“情绪价值”。换句话说,双11的氛围感和仪式感依旧浓烈,但“实惠”仍是主角,用户真正期待的是“少套路、有诚意”的优惠,而不是一次单纯的情绪性消费。
这一心态也体现在消费模式的选择上。76.40%的消费者明确倾向“现货模式”,仅15.10%仍接受“预售模式”。相比等待和复杂的玩法,用户更倾向于“下单即发货”,规则简单的确定性体验。
大促场子已热,那么今年双11大促,大家都打算买什么?
从消费者的购买计划上看,今年的双11兼具“囤货季”与“换新季”的双重特征。饮品(40.16%)、食品(38.56%)、数码电脑产品(36.02%)、日用品(35.86%)和个护产品(32.74%)位列前五。
生活消耗品占比显著,表明双11仍是年末“集中补货”的关键节点;年底聚会增多、天气转凉等,多重因素下,食品饮品、和家居消耗品都成为大促期间的重点选项。而数码电脑产品高居品类前三,则反映出消费者“等双11换新”的心智依旧强烈——尤其在9至10月经历一轮数码产品新品集中上市后(如iPhone17系列、小米17系列等),不少消费者选择在双11实现设备的升级和换新。
在预算规划上,消费理性进一步强化。22.27%的消费者预算在1000-3000元,22.23%的消费者预算在3000-5000元,另有20.09%的消费者并未设定明确预算,而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消费者对自身消费能力和支出节奏的掌控更强,不再单纯“为大促而买”,而是为自己的刚需下单。
在购买策略上,“分批次”购买成为今年消费者双11下单的主流策略——26.21%的消费者选择“分两批次购买”,25.49%“跟随平台节奏、多波段下单”,13.70%选择“一次性购齐”。
主力购买时机的选择也出现明显分化,50.70%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第一波开门红(10月底)期间购买”;36.43%的消费者坚持在“双11当天高潮期购买”;28.35%的消费者则选择“预售期/刚开始就买,趁早鸟价锁定优惠,怕后期缺货”。关于“双十一大促什么时候买最便宜”,38.36%认为“十月中旬至11月1日前最便宜”,22.21%觉得“11月1日开门红后,跟着电商品类主推日购买更优惠”,20.19%选择“10月9日刚开始就下单”。
值得注意的是,23.20%的消费者表示“不特定时间,有需要且价格合适就买,更关注全程价保”,这一观点既体现了消费者对“不玩套路”价格体系的期待,也凸显了价保机制在提升消费信心上的重要作用。当价格机制简单透明、平台提供稳定保障,购物行为才会更具确定性。以京东为例,其主打“官方直降,低至一折”,还可额外领至高2111元的官方加补券包,以最简单的方式为消费者带来最直接的低价。
双11走过17年,给力的价格、正品的保障仍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变化的是:因为“相信平台价格稳定,有价保等服务兜底,提前买也不会吃亏”,消费者更愿意早买一步,早买完早享受。“不玩套路,有服务兜底”的京东获得超七成消费者首选,在这届超长双11比拼的首发阶段已先胜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