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智能的长期坚守|汽车芯乱局中的国产突围路

来源:花生说科技
作者:花生

参加汽车发布会,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老板们上台讲智驾系统时,总会特意提一句“搭载高通/英伟达芯片”,仿佛这是硬实力的金字招牌。

再看行业数据,赛迪智库预测2025年中国车规级芯片市场规模能到2500亿元,不到五年就翻一倍,乍一看满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热闹劲儿下,藏着不少消费者看不见的猫腻。花生刚写好汽车芯片里的“预制菜”,就收到很多业内人吐槽:有的厂商把工业级芯片包装成车规芯卖,用铜线冒充金线,安全隐患不小。更别说还有无底线的价格战、标准不统一的乱象,把本该拼技术的赛道,搅得有点变味。

一边是规模增长的甜,一边是乱象丛生的苦,国产智驾芯到底该怎么破局?这篇就聊聊行业里的乱,以及乱局中那些能扛事的定海神针。

黑芝麻智能的长期坚守|汽车芯乱局中的国产突围路


汽车芯之乱:

五大暗礁拖累国产向前

上一篇稿件刊发后,不少芯片工程师、车企采购跟我倒苦水,梳理下来,当前行业的“乱”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每一个都在拖慢国产突围的节奏。

1. 不透明的芯片“预制菜”。

车规芯和工业芯的区别,远不止名字不同。中国汽研检测过,车规芯用的是金线绑定,工业芯多是铜线,按AEC-Q标准测下来,金线的长期可靠性能甩铜线几条街。可有些厂商为了压成本,把工业芯包装成车规芯卖,消费者看不出,小车企没能力检测,最后装到车上。但理论上存在风险,轻则仪表宕机、传感器失灵,重则可能影响驾驶安全。这就像外卖里的预制菜,看着像新鲜做的,实则藏着质量漏洞。

2. 价格战没底线。

现在做汽车芯片的企业越来越多,为了抢订单,有的厂商直接把价格压到成本以下。短期看车企能捡便宜,但长期下来,企业没利润就没钱搞研发。要知道,芯片研发本就是吞金兽,一款车规芯从立项到量产要4年以上,没投入怎么突破技术?最后整个行业陷在低水平循环里,谁都没法往前跑。

3. 国家标准没完善。

虽然现在在推汽车芯片标准,但关键环节还是空白。比如芯片可靠性怎么测、功能安全怎么评,没有统一规范。企业生产少准头,有的凑活达标,有的干脆钻空子。监管部门想管也没依据,最后给不良商家留了空子。就像比赛没裁判,规则不明确,很容易乱套。

4. 国际巨头“压得慌”。

高端智驾芯这块,英伟达、高通还是老大。车企发布会里,“首发高通/英伟达芯片”甚至成了宣传点。不是国产芯片不行,而是车企有惯性:觉得外资芯片更稳定,愿意冒的风险小。国产芯片想抢市场,得先打破这种迷信,难上加难。

5. 不正当竞争“搅浑水”。

有的企业不拼技术,专搞小动作。宣传时故意抹黑对手产品,说人家芯片不稳定;高薪挖人,把竞争对手的核心研发团队直接端走;本来好好的竞争环境,被搅得乌烟瘴气,想安心搞技术的企业,都得分心防着这些套路。

黑芝麻智能的长期坚守|汽车芯乱局中的国产突围路


乱局中的生机:

该用什么标准看国产芯片?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国产智驾芯没希望了”,那也不是。

《周易·复卦》里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乱也会有向上的生机,关键是要找到看问题的标准。

现在的中国汽车芯片行业,正处在从投入期向收获期过渡的关键节点,要突破,就得先搞明白:不能用互联网“快速变现”的逻辑看它,也不能用快消品“短期盈利”的标准衡量它。毕竟,汽车芯片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即便是中国高铁从引进到自主创新都用了十几年,芯片要实现自主可控,怎么可能一蹴而就?

那该用什么标准?在我看来,核心就三点:

第一,不看此刻赚了多少钱,看未来能创造多大价值。比如能不能突破国外专利壁垒,能不能做出车企真正需要的大算力芯片;

第二,不看故事讲得多好,看团队是不是真做事。比如芯片流片成功率高不高,产品是不是真的装到车上跑了;

第三,不看短期噱头,看长期投入的定力。比如研发费用占比多少,是不是在持续打磨技术,而不是跟风炒概念。

这不是我凭空想的,全球芯片巨头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英伟达早年没人看好图形芯片,黄仁勋硬是熬了6年才做出GPU;英特尔在半导体行业低谷期,也没砍过研发投入。国产芯片要突围,缺的不是机会,是“耐住性子做事”的定力。

黑芝麻智能的长期坚守|汽车芯乱局中的国产突围路


破局的关键:

技术派掌舵者的“定海神针”作用

常听人说“一将难求”,放在汽车芯片行业里,这句话再对不过。毕竟这是个无人区——既要懂技术,知道该往哪冲;又要会管理,能把团队拧成一股绳。这样的“掌舵者”,才是乱局里的“定海神针”。

英伟达的黄仁勋就是典型例子。他是斯坦福电气工程硕士,纯工程师出身。1993年创立英伟达时,电脑图形处理技术还在萌芽阶段,游戏画面糙得如同马赛克,没人觉得专门做图形芯片能成。可黄仁勋认准了图形计算会重塑计算机体验,带着团队死磕技术。

1999年,他们推出首款GPU,直接让PC游戏进入“实时可编程着色”时代;2006年,AI还没火起来,他又提前布局,推出并行计算平台CUDA。

要知道,当时同行都在观望,觉得这玩意没用,可正是这个决策,让英伟达从图形芯片厂商变成了全球AI算力核心。两次关键节点,都是靠他的技术判断力,踩准了产业升级的步点。

这样的技术派掌舵者,在国内汽车芯片行业也有身影——比如黑芝麻智能的CEO单记章。跟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有点轴”的工程师,早年做半导体设计时,就亲历过中国芯片“卡脖子”的难,这种经历让他对技术有股“洁癖”。

别的企业把“芯片点亮”当重大突破,全网宣传,单记章却说“芯片点亮是工程师的底线,连这个都做不到,就别做芯片了”。对芯片流片,他的要求近乎苛刻:“一次成功是正常,失败一次是很差,失败两次不可原谅”。

这种轴,反而让黑芝麻的芯片走得很稳。流片一次性成功率在国内车规芯企业里排前列。

不是说只有工程师才能当掌舵者,而是汽车芯片这种技术密集型行业,掌舵者得懂技术——知道研发的坑在哪,明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才不会被短期利益带偏,才能在乱局里守住方向。

黑芝麻智能的长期坚守|汽车芯乱局中的国产突围路


用长期权益绑定人才 共赢未来

有了好的掌舵者,还得有能留住人的团队。

之前跟一个猎头聊,他说“有5年车规芯设计经验的工程师,年薪翻3倍被挖走是常态”。

这种高薪挖人的混乱,对行业伤害挺大的。团队频繁变动,研发节奏被打乱,甚至可能出现重复造轮子的浪费,最后受伤的还是国产芯片的整体进度。

黑芝麻智能的长期坚守|汽车芯乱局中的国产突围路

但技术驱动型企业,钱大多投在研发上,没法靠短期高薪跟人抢。怎么办?就得靠长期价值共享。不是靠现金吸引人,而是让员工跟企业绑在一起,共享未来的成长。

黑芝麻的做法就很典型。根据它2024年年报,单记章全年薪酬1.66亿元里,现金只有191.9万元,占比才1.16%,剩下的全是限制性股票和期权。不只是高管,核心工程师、市场团队也有股权激励,原因显而易见,你为企业的技术突破付出,就能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这种低现金+长期权益的模式,在半导体行业其实是惯例。英伟达黄仁勋2024财年薪酬3416.8万美元,88%是股票激励;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的薪酬里,股权占比超90%。道理很简单:芯片行业的回报周期长,只有把个人利益和企业长期发展绑在一起,才能留住那些愿意“啃硬骨头”的人。

黑芝麻智能的长期坚守|汽车芯乱局中的国产突围路


尾声丨花生说
写这篇的时候,有人问我:你真觉得国产智驾芯能突围吗?

我的答案是,当然可以。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看到了那些在乱局里坚守的企业,比如黑芝麻在推新一代大算力芯片A2000,想打破国外垄断的同时,还布局了机器人赛道。逐渐从汽车芯片供应商,延伸至智能硬件解决方案供应商。这种坚持长期技术投入,在车规芯赛道上稳扎稳打的公司,才更具备投资价值,更容易收获未来。

毕竟,汽车芯片的竞争与发展,不是一年两年的短跑,而是五年十年的马拉松,现在的投入都是为了未来的行业话语权。

中国汽车已经卖到全球了,芯片不能一直当短板。只是这个过程,需要多一点耐心——别盯着短期的乱,多看看那些真正在搞技术的企业;别苛责一时的不完美,多给工程师、掌舵者一些空间。

毕竟,突围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方向对了,慢一点也没关系。

Like (0)
Previous 2天前

猜你喜欢